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详细信息

试论创新方法在幼儿珠心算教学中的应用

2017/7/12 13:33:16   http://www.shzxs.org  来源: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   阅读:3956人次

试论创新方法在幼儿珠心算教学中的应用

黄   琳 

 

 

摘要 幼儿计算教学是幼儿课程中的不可或却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儿计算教学领域,用怎样的方法、怎样的策略让幼儿真正地做到学会应用心算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这是每一位从事幼儿珠心算教学的老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也是珠心算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幼儿珠心算   创新方法    游戏    策略

 

3-6岁儿童发展指南》认为:计算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为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幼儿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幼儿计算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计算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针对幼儿园计算教学目标体系我们把幼儿珠心算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的实现以心算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但对于知识技能领域来说,发展性领域又具有导向功能。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珠心算教学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如何,对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的基础如何 , 应该是评价幼儿珠心算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那么,在幼儿珠心算教学怎样贯彻新课程标准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立足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常表现为受长期知识经验的影响,人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珠心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而幼儿珠心算的学习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对当前幼儿园珠心算教学课程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可以在幼儿珠心算教学中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二、以游戏形式,增加珠心算教学的趣味性。

幼儿园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教学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而游戏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珠心算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珠心算教学中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珠心算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设计的游戏局限较多,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幼儿生活在社会和物质的世界中,周围环境中的形形色色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孩子自出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字及心算打交道。幼儿园的珠心算教育是向幼儿进行计算的启蒙教育,教幼儿认识周围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懂得关于数与量的概念,学会进行简单地计算,从而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有关问题。

  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要活动,也是珠心算教育的有力手段。幼儿通过游戏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培养幼儿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和操作能力,获得简单的心算知识。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对于幼儿,正如学龄前期对于青少年,工作和劳动对于成年人一样重要。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因此,游戏是幼儿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另一方面由于心算知识的抽象性,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珠心算感到枯燥和乏味。然而,如果把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依托在珠心算数学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提高了幼儿对珠心算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味地学习,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的珠心算教育活动应充分运用游戏这一手段,在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成为在游戏中学习的过程。幼儿珠心算教育活动可以全部采用游戏形式,即若干个游戏组成珠心算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力求使游戏进入珠心算教学活动的各个内容中,让幼儿在游戏里玩中学,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求知欲望得到发展。

  游戏既是幼儿珠心算教育的途径,也是珠心算教育的方法。幼儿珠心算教学主要是运用游戏进行的。珠心算教学游戏是在教学过程中,用以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游戏。它有规定的内容和规则,老师可以将要求幼儿掌握的珠心算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中必然引起不同程度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致判断推理形成概念的积极思维过程,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新生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幼儿的珠心算教学活动中的游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节性的心算游戏。这类游戏是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心算知识和技能。例如学习凑数,老师设计的游戏《小猴摘桃》,小朋友扮演小猴儿,围着桃树唱歌、跳舞。并引导他们说出“树上有许多桃子。”请每只小猴子根据自己的食量摘14个桃子,摘好后小猴子们每人举起手中的桃子进行一一配对成凑数朋友。又如练习直加直减的心算,设计了游戏《小熊回家》,引出课题:“小朋友们,小熊乐园里的熊宝宝们都出来做游戏了,可是它们太贪玩、走得太远了,现在,它们找不到回小熊乐园的路了?让我们每个小朋友把1只小熊送回家好吗?小朋友每人抱起1只小熊(小熊背后贴有题卡),然后进行心算,最后根据自己心算的得数按次序把小熊送到“小熊乐园”里。并请每名小朋友说一遍“我把×号小熊送回家”。这种带有情节性的游戏符合幼儿的特点,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操作性的心算游戏。这类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例如学习《补数》,老师设计了《小猫旅行》,今天小猫的一家也到心算王国来玩了,数一数有几只猫?用数字几来表示?看看它们长得都一样吗?引导幼儿从猫的大小、颜色、花纹、蝴蝶结来分。幼儿自主操作,如10只猫可分成1只大猫9只小猫。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用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教师:10有几种分法?教师归纳:105种分法,10可以分成5510可以……,它们合起来都是10。又如学习《满五加》老师请两个小朋友上来,一个代表5,一个代表凑数朋友,让幼儿理解“下加不够,加5减凑”时,就让代表5的幼儿站高,代表凑数朋友的小朋友蹲下,这样一来,孩子对加5减凑就很直观,掌握起来也很容易,教学的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三)运用各种感官的珠心算游戏。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心算学习,发展幼儿对计算的感知能力。如大班幼儿《多红旗》,课的开始老师用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诙谐、有趣的片段,并配上这部片子的主题曲。孩子们被这父子俩逗得哈哈大笑,呀呀大叫,兴奋异常,都在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这首歌。课件刚演示完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去挑帽子作礼物,几乎全班的孩子已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帽子的里面都藏有题卡,小头爸爸和大头儿子要挑到适合自己的帽子不容易,他们边挑帽子要边进行心算,心算的得数和自己衣服的号数一样才是自己的帽子,最后谁挑到的帽子多谁就是冠军,红旗就属于谁。                        记得一位中国的数学家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对刚刚有逻辑思维萌芽的学期幼儿而言,学习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他们的知觉活动便能较自觉、顺利的开展,因此给幼儿创设一个接近生活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幼儿理解生活中的计算问题,使幼儿体验生活中计算是无处不在的,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视觉、听觉、记忆、情感同时参与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幼儿在观察思考中,思维得到发展。

   (四)口头计算游戏。这是不用直观教具,只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发展幼儿计算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例如大班游戏“碰球”,复习补数。老师出数字10在黑板上:“来、来、来,来碰球,我的1球碰几球?”“来、来、来,来碰球,你的1球碰9球”等等。老师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速度相应地加快或放慢。又如“接龙”,把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几组,每组十张算式卡,游戏开始,每组的第一个幼儿看式快速心算出得数后往前跨一步,第二名幼儿拿起第二道算式心算出得数后跟着往前跨一步,哪一组最先到达终点为胜。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不提供任何帮助,让幼儿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完成游戏,起到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从而促进幼儿抽象能力的提高。

   (五)竞赛性的计算游戏。例如复习凑数数的游戏“纸牌乐”,幼儿两人一组,每组10张纸牌,一朵红花,游戏开始时两个人猜:石头剪子布,赢的一方先取一张纸牌,输的幼儿说出他的凑数。说对得红花,说错对方得红花。又如游戏“抢凳子”,幼儿每人一张数字卡,凳子的数量比幼儿人数少1,音乐起,小朋友饶着凳子走,音乐停,小朋友就抢凳子坐,没有凳子的小朋友,报上自己的数字,并请出自己的凑数好朋友搭救。这些游戏主要是增加竞赛性质于珠心算教学游戏之中,以增强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六)珠心算智力游戏。这是一种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心算知识进行的游戏。珠心算智力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及综合运用心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幼儿园大班的游戏《造房子》,老师提供贴有题卡的积木,把幼儿分成四个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协作,边心算边用积木搭房子,(要按照数的顺序,按照积木的性状)经过比赛,哪一组最快搭好房子,哪一组就可以等到奖品。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内容要重点突出心算知识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规则不要过于复杂,而且情节应让幼儿所能理解的。教师在组织或指导游戏时,应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游戏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

三、以整合教育观,渗透各科教学的联系与整合。

幼儿园珠心算教学要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感受学习乐趣,就有必要在活动中渗透语言(包括故事、儿歌、谜语)美术、音乐、体育活动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例如:将一个活动设计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入教学环节,一步步展开。目标一点点接近,让幼儿不知不觉中提高认知能力,获得立体化的知识。有时特别是在心算的练习中,为避免幼儿对长时间,单调的反复练习产生厌倦情绪,老师在重复内容的练习中,赋予趣味的儿歌。如:《认识补数》,美丽的森林真热闹,小动物们来找朋友,来了1只孔雀、2只狐狸、3只猴子、4只小鸟、5只青蛙……天黑了,1只孔雀、2只狐狸、3只猴子、4只小鸟、5只青蛙找到朋友……都快乐的回家了。幼儿在说说、动动、想想、快乐游戏中轻松地理解了补数的对应关系,既愉悦了心情,又主动的获得了知识,更为主要的是增强了他们对珠心算的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当幼儿遇到学习中的难点时,我们便利用整合教育观,采取逐一分解小步走、稳步走循序渐进法,在教学中渗透儿歌吸引幼儿,使幼儿注意力更加集中。有人曾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老师将心算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练习心算,收效也很明显。如《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老师提供贴有题卡的小球,幼儿边心算边帮小球排队;又如体育游戏《跳房子》,老师在每一间房子上都放上题卡,要求幼儿按照从大到小的得数进行跳房子等。 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心算游戏,生活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不仅占有相当比例的时间,而且对幼儿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可对幼儿产生心算影响的情景和事例,而且这些情景和事例是经常地、反复地发生,因而对幼儿的心算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作用和影响。例如:吃饼干的时候,让幼儿观察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一人一块饼干需要几块?一人两块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心算的练习,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四、创设相互作用意境,营造积极自由的课堂心理气氛。

故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者要营造开放、自主、竞争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敢想、敢说才能更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要提高幼儿的心算能力和教学效果,就得为幼儿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在“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益智区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彩色笔等等,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心算的技能(使用人民币购买自己喜欢的饮料),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心算技能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大风吹”教学中,其目标是练习同一个被加数和不同的加数进行运算。老师就扮演了“风婆婆”(被加数),大家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玩“风婆婆”的游戏,“风婆婆”随意吹向其中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要举起手中的卡片和“风婆婆”组成一道加法算式题,其他孩子快速心算出得数。心算对继续游戏,心算错则退出游戏一次。

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老师要设计开放式的有效提问,开放式的有效提问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地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开放式的有效提问呢?首先,应从结果入手,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常规思维中,我们常常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正向思维,若反道而行之,效果会不同,更引起幼儿的注意。再次,从对比入手。对比是一种让幼儿发现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从中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一位数退位减心算》的教学中,“小朋友借走了5本书,书架上的书还剩下多少本呢?”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从结果入手,从而激发了幼儿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最后,从难点入手。如“图书管理员不知道小朋友借走了多少本书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幼儿来说,虽有些难度,但更能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

  五、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幼儿在学习珠心算的过程中,掌握粗浅的计算知识,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

  有效的教学策略包括正规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非正规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正规教学活动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就幼儿园正规珠心算教学活动而言,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个有效的珠心算教育目标应该是:目标的行为主题必须是幼儿而不是教师,也就是说目标的确立必须从幼儿角度出发;目标应该涵盖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经验多个纬度;目标是可测的、可评价的、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必须是适宜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是可以共同达到的,而不是最高要求。例如:在中班《5以内直加直减》活动中,教师的目标表述为:“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直加直减的实际意义;学习够加直加,够减直减的拨珠动作”显然,该教师的目标是过于单一的,仅仅只重视了珠心算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发展。结合有效教育目标的标准,我们可以将目标做一定的改动:“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直加直减的实际意义;学习够加直加,够减直减的拨珠动作,在拨珠游戏中体验珠算的乐趣;能运用所获得的经验解决遇到的简单的计算问题。”

  2)准备合适的珠心算操作材料。

  心算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计算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在心算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正规珠心算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

  ①材料的多样性。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珠心算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应力求多样性,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幼儿所熟悉算盘、模拟题卡、活动算珠…;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积塑玩具…等等,可以说幼儿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成为心算活动中的材料。

②材料的丰富性。要想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功能,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如果操作材料有限,幼儿就不能尽情地与之接触,操作材料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摆设。

  ③材料的层次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珠心算活动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简复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

  ④材料的操作性。获得心算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心算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⑤材料的多功能性。虽然珠心算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正规珠心算教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的预设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活动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能。

  ① 教学方法多样化。有不少教师在考虑幼儿园珠心算教学的方法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珠心算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一个算盘、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 。再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 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激活教学课堂的气氛,激发幼儿学习珠心算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 组织形式生活化。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知识、经验更多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这便为幼儿获得心算经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因此,将抽象的心算活动生活化不但内容丰富,生动具体,而且幼儿不会觉得离生活太远,学习过程轻松自然、温暖亲切。如在学习一位的加减时,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模拟生活场景“水果超市”,让幼儿手持“钱币”自行挑选喜欢的水果,心算出需要的钱数,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来提高心算运算能力。

  ③ 教学手段现代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已成为21世纪的研究热点。利用计算机辅助幼儿珠心算教学,可以使教师的双手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如:大班两位数进位加,用传统手段算盘进行珠算演示,既呆板单调又机械乏味,教师操作、演示、讲解都很不方便,幼儿也因较难理解其实际意义而收效甚微。但通过PPT课件演示,将双手拨珠的动作一一展现,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同时运用多种形式,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童趣,自然地使幼儿愿意学、主动学、学得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改革传统珠心算教学活动手段的必然趋势,不仅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灵活化,而且可以大大弥补算盘、题卡、珠像图等教学手段给珠心算教学活动带来的局限性、不便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设计制作成电脑课件,况且有些内容可能并不适合用课件展示。如一些练习心算的复习课,老师利用题卡让孩子进行心算大接龙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了。因此我们必须抱着"扬弃"的态度,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教学媒体两者之间如何有机结合、互补长短、综合运用,促使幼儿学珠心算的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

  2.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行为,二是教学行为。

  (1)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的管理行为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及为了确保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的活动。

  (2)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包含两种行为:一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可以事先作好准备的行为;二是直接指向幼儿和教学情景的,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

  幼儿园正规的珠心算活动中的有效教学行为应该是:

  (1)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知识是合作掌握的,经验的习得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孩子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① 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更能保证幼儿产生活跃的思维。”在以往教育师幼互动的进程中,教师更多无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为珠心算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了将幼儿引向自己事先设计的教学进程,对幼儿进行了各种清规戒律,要求幼儿要安静,要怎样操作,听到信号要停止操作等等。在这样有着各种约束的环境下,师幼之间有效的互动关系是难以建立的。我们在活动中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并有更多机会去自己发现问题,去努力去解决。例如在大班区角游戏——《娃娃超市》中,我们让幼儿自带零钱到超市玩具部购买玩具。在超市玩具部里,我们没有限制幼儿什么玩具才能动,什么玩具不能动,只是要求幼儿要注意轻拿轻放,爱护玩具。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小朋友开心、自由地选择他们喜欢的玩具,并根据玩具上的标价心算自己带的钱够不够。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对老师、同伴施动,向老师、同伴介绍他们喜欢的玩具是什么,这个玩具是怎样玩的,还会与老师、售货员探讨他带的钱够不够买他喜欢的玩具。可见,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是幼儿珠心算活动中师幼有效互动的前提。

  ② 注重以同伴式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珠心算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过程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与幼儿相互界定、碰撞与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以一名指导者的身份简单地问问:“你算出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对吗?再想想!”这样的师幼互动关系仅仅是一种表面层次的互动,它不能成为幼儿继续探索的动力。为此,教师应转变以往所扮演的角色,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才能实现真正的师幼互动。

  ③注意适时、适度的干预。珠心算教育活动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忠实的观察者、聆听者、记录者。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练习心算。对幼儿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的指导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过多的干预,要点到为止。但是这并不表明教师仅仅只是幼儿活动的旁观者。教师应抓住幼儿活动中的遇到的困难,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幼儿的思维;给幼儿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幼儿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幼儿知识的建构,帮助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心算练习。

 (2)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首先要深入观察,了解幼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发展的水平。古代孔子了解学生是“视其所以,观其所能,察其所安”,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通过观察去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如:幼儿对于珠心算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幼儿对珠算感兴趣;有的幼儿对心算较敏感。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孩子,时时做个有心人,在对幼儿进行珠心算教育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通过观察作出判断,找出幼儿心算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在珠心算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幼儿。以满5加教学为例,一部分幼儿掌握较好,对于单手满5加的动作已经很熟练了,这些幼儿的学习内容可以随机调整为“双手练习满5加的拨珠”。随着对孩子不断的深入观察了解,要不断调整原有计划,制定新的措施,通过观察——调整,再观察——再调整,循环反复,促进幼儿的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教育。

  3.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珠心算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

  (1)评价应科学合理。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珠心算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得数出现错误时,常常给予批评、挖苦;在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的得数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

  (2)评价应具有针对性。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3)评价应指向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有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在活动结束时对幼儿进行评价,而忽视了活动进行中的赞扬和鼓励对激发幼儿积极性的作用;有的教师往往注意对操作材料的收拾整理,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及时满足。

  (二)非正规珠心算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幼儿园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所谓非正规性珠心算活动就是在幼儿的其他活动中渗透着的珠心算教育,这一部分常常是教师视而不见的,因而浪费了大量的珠心算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心算信息,拓宽珠心算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得珠心算教育因素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1.重视环境的珠心算教育功能。

  珠心算教育实际上就是数与量的教育,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量。幼儿园的桌椅、玩具;室外的树木、花草、小动物;活动室墙饰上数量不同的各种小动物……教师可随机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和巩固心算知识。

  2.主题活动中珠心算教育的有机渗透

  主题活动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探究开放、自主愉悦的。因此将珠心算活动与主题(生成)活动自然结合,会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珠心算的欲望,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如:在"重阳节"主题活动开展之时,幼儿购买或制作了各种礼物准备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在整理礼物时他们发现,要算好礼物数量,爷爷、奶奶每一份是否够分,礼物多还是人数多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计数、心算等能力在活动中也顺理成章的得到有效提高。

  3.日常生活中珠心算教育的随机渗透

  除了主题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或幼儿自发生成一些珠心算活动外,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更使幼儿学起心算"浑然不觉"。如:午餐时间值日生分碗勺时,可让他们数一数每桌有几位小朋友,需要几把勺子,几个碗。勺子多还是碗多了,多了几个?再如:打扮孩子在练习心算时,利用身边的小事或常见事物即可完成目标--散步时数一数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个女孩,几个男孩,女孩男孩合起来一共来了几个小朋友?小朋友去捡落叶,把每个人的数量加起来一共捡了多少片树叶?……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幼儿学起心算既简单又方便。

  4.户外活动中珠心算知识的优化整和。

  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在户外学习的能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将抽象的计算内容与直观的户外游戏进行优化组合,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幼儿学珠心算的兴趣和能力。如:反复的心算练习容易让幼儿厌烦,我们将它引申到户外,在户外投放了各种不同特性的材料,有贴有题卡的水果卡片,贴有题卡的打球,贴有题卡的跳马,可以计数的跳绳等等,让幼儿尽兴地玩。在玩中教师则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完成心算任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计算教育是幼儿课程中的不可或却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儿珠心算教育领域,让幼儿真正地做到“学会应用珠心算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儿园的珠心算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

 



相关新闻: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6657号